万古音韵——看德辅博物馆“中华第一鼓”随想
陶鼓
(小河西文化·一级文物)
口径27厘米,底径13厘米,高35.5厘米,重2711克。
夹砂灰陶。质地疏松,烧制火候不高,受火不均匀,半面受火温度偏高,碱壳下的陶色呈灰褐色,另一半温度偏低,呈浅褐色。整体呈深腹缸形,靠近口沿3厘米处有小孔一匝共17个,系烧前在坯胎上由外向内戳孔。腹部附加一匝堆塑“革丁”13个,呈倒三角形,用于捆绑固定冒革之绳。对称兽头2个,形似龟首并塑有双眼和前伸的吻部。外壁距底三分之一处,对称留有双孔,孔径2厘米。平底,底中心也留有一个2厘米透孔,此三孔为出音孔。直壁微弧,敛口圆唇,素面。内壁呈黑色,尚可见泥条盘筑后拍压的痕迹。器底厚1厘米,器壁厚0.5厘米,底与壁的厚度比值为2:1。出自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广德公镇团结营子村后山遗址。此遗址与大新井子遗址相隔不远。
对鼓,最早的感知是小孩儿玩的拨浪鼓,腹部鼓起两头蒙皮并拴两条线,线上各置一槌,握柄左右一摇线,槌击打鼓面,拨棱棱声起,娃们被其吸引停止哭闹并开怀大笑,是我所知的最早的玩具。
在乡村生活时,坐在炕上欻嘎拉哈,门外响起拨浪鼓声时,妈妈就会给我几分钱去买糖豆,这时的拨浪鼓是货郎吆喝的工具,更是我解馋的时节。
后来在城里上学,学校有军乐队,我是敲小鼓的,四个男生敲大鼓站在排头,在运动会或庆祝会上我们最先出场,每次都激荡人心,气势高昂。
再后来看了电影有了电视,知道了安塞腰鼓,人鼓合一,冲闯腾越,既显示了群体精神,又突出了个性之美,喜庆的氛围是鼓舞动出来的,威风的锣鼓,震天的氛围是鼓渲染出来的。
平时没事走马古迹,参观庙宇,钟楼鼓楼都是先入眼帘。
自驾新疆,见新疆的非遗鼓,一大一小一高一矮地一起击打,律动的节奏,鼓者的投入,记忆深刻。
平常的日子久了,想起激情的非洲鼓,拜师学艺,好奇是本性,每段时光有每段时光的欢喜。
中华文化的积累,是一个人生的必须,总览德辅博物馆,感恩冬力馆长的倾情,让我们有机会认知红山文化史前文明。
我只是热爱古迹之人,对其中任何一种文物一知半解也算不上,但无论如何与其有着天然的热爱,是古老的情怀勾起我年轻的想象,最早的玩具是鼓,对古老的鼓就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想着弄清楚它的前世今生。西辽河畔小河西文化陶鼓,从考古资料上得知她的文化绝对年代应该距今8500-100000年。从陶器的造型和纹饰上也表明兴隆洼文化是小河西文化的继承者。从考古学亲缘关系上分析,小河西文化应该是兴隆洼文化的前身。
这面口径27厘米、底径13厘米、高35.5厘米、重2711克的夹砂灰陶、质地疏松的陶,说明烧制的火候不高,受热不均匀,半面受火温度偏高,碱壳下的陶色呈灰褐色,另一半温度偏低,呈浅褐色。整体呈深腹缸形,靠近口沿3厘米处有小孔一匝共17个,系烧前在胚胎上由外向内戳孔。腹部附加一匝堆塑“革丁”13个,呈倒三角形,用于捆绑固定冒革之绳。对称兽头2个,形似龟首并塑有双眼和前伸的吻部。外壁距底三分之一处,对称留有双孔,孔径2厘米。平底,底中心也留有一个2厘米透孔,此三孔为出音孔。直壁微弧,敛口圆唇,素面。内壁呈黑色,尚可见泥条盘筑后拍压的痕迹。器底厚1厘米,器壁厚0.5厘米,底与壁的厚度比值为2:1。出自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广德镇团结营子后山遗址的这面陶鼓,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所发现的最早的史前陶鼓实物,可以称得上“中华第一鼓”或“世界第一鼓”,被辽宁省文物专家组鉴定为一级文物。陶鼓的发现与研究意义深远,一是填补了北方史前文化时期鼓类器物的空白,明确了北方陶鼓器型特点。二是将陶鼓的历史推前至距今一万年左右,为探索鼓类的起源找到了证据。三是为我国原始宗教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是“祭”“礼”文化的重要承载之物。朝阳师专朱成杰教授的《小河西文化陶鼓的数理解析》中,朱先生试图从数理角度,解析这件礼乐神器的文化内涵:“古文字脱胎于结绳记事,数字密码是文字的灵魂。古人最早是用‘数’来表意的。尤其是重要器物,其器身上能体现出数字的装饰或结构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喜欢文字,一切新鲜的感知都习惯去《说文解字》里寻找答案。“鼓,击鼓也。”是《说文》里的解释,《说文》里还有:“鼓,郭也。春分之音”;“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是《释名·释乐器》里的解释;郭同廓,有扩张、延伸与成长等意,因此,鼓也就成为农耕民族的精神力量,激发着人们从事辛勤的农事劳动。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土鼓标志着农耕文化型舞蹈之开端。
说到舞蹈,我曾想过一个自然人,最早是用声音还是动作向世界表达,想来想去还应该是动作,在没有面世的娘胎里就幸福着舞蹈了。原始社会,人们敲击石器给舞蹈助兴;进入陶器时代后,人们能用陶土烧制成“土鼓”,并用蒉草制成鼓槌来敲打,之后,土鼓、苇笛等乐器和歌舞结合则是古代的“乐”,即歌、舞、乐三者融于一体的乐舞雏形。进入周代,土鼓已用于国家的各种祭祀与礼仪,在祈求丰年和年终祭祀中,都是用鼓舞取悦神灵。周代是农耕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国家专门建立了管理鼓乐的机构,设置了名为“鼓人”的官职,并制定了一套鼓乐的制度。由土鼓发展为用陶土或原木制成鼓腔,蒙上兽皮鼓面制成“革鼓”,则是鼓与鼓舞的又一次飞跃,还和当时对自然现象的崇拜有关。人们把天上雷霆的轰鸣、春天气候的温馨、万物生长的动态、音声等,都融会于“鼓”这一实物与概念之中,认为鼓具有非凡的神力,鼓声像雷声一样可以引来雨水,滋润农作物生长,所以鼓腔里藏着生命、藏着神秘。
“抱玉枪兮击鸣鼓。”《楚辞·屈原·国殇》里这样说:“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描述的;甚至《周礼》里详述:“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分之一。”《礼记·乐记》里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气魄何等宏大!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陶鼓所承载的礼乐文明不仅仅属于一个地区,也不仅仅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应该属于全人类的。以鼓音为乐,祭飨天地,以鼓音为礼,通天绝地,此乃陶鼓之韵所达。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描述的鼓所置的地点和当时的情形。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大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写到鼓的威严。同样大诗人杜甫在《月夜忆舍弟》诗中写到:“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袁枚:“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祖咏《望蓟门》:“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徐元杰《湖上》:“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吟诗至此,忽想起前几日作文《唐诗里的朝阳》。有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高适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沈佺期《杂诗》(其一):“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杂诗(其二):“妾家临渭北,春梦着辽西。何苦朝鲜郡,年年事鼓鼙。”原来更多写到朝阳的唐诗里都有鼓和鼓声,不难理解,边塞古道,连年战事,鼓角争鸣。
关于鼓的成语比比皆是:一鼓作气、大张旗鼓、收锣罢鼓、金鼓齐鸣、布鼓雷门、鼓舌扬唇、重兴旗鼓、敲锣打鼓、鸣鼓而攻、钟鼓之色、紧锣密鼓、欢欣鼓舞、晨钟暮鼓、旗鼓相当、打退堂鼓、卷旗息鼓等等,击鼓骂曹是抒发,击鼓传花是游戏。百度一下说有148个成语与鼓有关,具体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多,《黄帝内经》记载:“黄帝与蚩尤战,玄女制夔牛鼓。”黄帝以鼓为号,士气大增,这也是“击鼓鸣金”的成语来历之一。《荀子·议兵》里记载:“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是激发军队士气的象征,“一鼓作气”的成语也来自此。一个成语一个故事,关于鼓的故事,讲也讲不完。
喜欢鼓,犹如自己就是一名鼓手一样,而且是很优秀的那种,通天虽没能力,总是安静地望着安静的鼓,想象着它的前生今世,前生今事,即使是想想也好。但鼓点一起,自信必来,鼓声从不优柔,果断果敢果真在抒发淋漓的情怀。
史书对鼓的作用多有记载。第一鼓被尊奉为通天神器,被人们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在古老的祭祀礼仪中使用。在寺庙门前有钟楼有鼓楼:“鼓法天,钟法地”,将钟鼓与天地并论,可见鼓在先民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第二与战争相联系,可作为古代军事指挥的号令,最早将鼓应用于军事上的记载,出自《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有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壮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眼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另外,战争胜利举行祝捷活动,也多有击鼓的情景相随。前段说古诗词中关于鼓的描写,尤其是边地朝阳的描写中,鼓都是与战争有关。第三鼓与乐律相联系。周代八音,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认知和总结,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鼓为革,在传统乐律中往往最先开始演奏,承担着起势的作用,建立起乐曲的整体基调,所以原有“鼓琴瑟”的说法,就是琴瑟弹奏之前,以鼓声为引奏。现在国粹的京剧都是以鼓开场,开台锣鼓、一鼓一板、一板一眼进行的。鼓声阵阵,激情澎湃,穿越时空,步入文明。它可以是雅俗共赏的民间庆鼓,也可以在雍容庄严的祭祀和宫宴中奏响。从原始的陶鼓一步步演变,出现了品类多样的现代鼓的百花齐放,鼓也因此成为出现最早、使用范围最广的乐器之一。
据《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一期》刊载:代表性陶鼓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5000-7000年)的红陶亚腰鼓、大汶口文化陶鼓,还有甘肃马家窑出土的彩陶平行纹鼓;国外发现的史前时期的陶鼓也各有特色:在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苏美尔文化,发现的距今5000年前的直径约一米的箍圈鼓和半高座墩鼓,是目前国外有记载的最早的鼓;在巴比伦古国地区,发现了距今3000-4000年前的圆柱形、细腰形赤陶鼓;在亚述古国地区,发现了距今2700年前的锥筒鼓;在印度发现了一幅距今约4000年前的妇女击圆柱小鼓的浮雕;在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发现了距今4000年前的鼓等等。
陶鼓的最基础材料就是土,火的使用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七千年前土与火的结合,使陶有了实用功能,进而产生土与火的艺术,陶艺不仅产生美味,继而产生美感,美好与快乐,崇敬与庄严并举。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劳动。它是以黏土和水成泥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在800-900摄氏度的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陶器的发明,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从此,陶器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具。直到今天,人类仍然在使用陶。同时陶器作为艺术品,进入人类的欣赏视野,其实用与审美价值,可谓是伴随人类成长时间和生命力最长久的物品。
本文在思考写作之时,幸遇“中国史前礼乐之器学术研讨会”在朝阳德辅博物馆召开,作为志愿者有幸参加服务并聆听各位专家对古乐的解读。考古专家郭大顺先生《漫谈古辽西音乐考古与礼乐文化》一文中对磬和鼓作以一个章节的论述:“苏秉琦先生‘晋文化颂’有‘汾河湾旁磬和鼓’的诗句,具体指晋南陶寺大墓所出。对此,他解释说‘特磬同鼍鼓是配套的,演奏时可以和声。不能视同一般的乐器,这是陈于庙堂之上的高级乐器,庄严的礼器。”在第三章节中,郭先生指出:“关于礼与乐的关系,《乐记》‘礼主异,乐主同’‘礼者天地之别也,乐者天地之和也’。乐与礼,有同有异,乐受礼制约又有高于礼的一面。王国维释‘礼’字为‘象二玉在器之形。’‘盛玉以奉神之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张辛释‘礼’字中的‘玉’下非‘器’而为‘鼓’,为‘以玉以鼓’,如是,则进一步证明在礼起源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常常显得漫不经心,但完整着发展脉络,哪里需要改进哪里需要更新,哪里需要发扬哪里需要摒弃,先人智慧,总让历史富有深意,后人理解就理解,理解不了就靠想象,不语也是圣人。
万年之鼓,依旧存在,依旧开篇,存在,即为意义;存在,就是一种力量。真正震撼人心的艺术,总是与人的灵魂深处的哀伤和起伏相关,与深深的执念相连。
(来源:朝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