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各种关于“虚”的说法里,你可能听说过「脾虚」——经常感觉疲劳、食欲不振,身体却日渐发福。
俗话说“十人九脾虚”,对国人来说,到底怎么调养脾?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脾胃肝胆科副主任医师 陈润花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 刘大铭
脾脏是五脏之一,居于中焦,在膈之下、胃之左。中医讲的脾,与现代医学的脾脏不同。
中医主要从生理功能、人体作用等方面认识脾,强调脾是人体消化、吸收食物的重要脏器,所以称其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生命活动的延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有赖于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脾是调节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其功能正常,全身各个脏腑组织源源不断地得到营养物质的供应,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
-
-
脾虚严重者可能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中气下陷的病证。
刘大铭表示,临床发现,约3/4的就诊患者都存在脾虚。在我国,患者自诊有脾虚症状的比例高达75.8%,其中超过四成达到脾虚证的诊断标准。
《中国中西医消化杂志》调查显示,脾虚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都较高,青少年达21.2%,“三高”人群为20.9%,经常饮酒人群为26.4%,高负荷工作人群发病率为34.2%,脾虚已成为影响大众健康的重要问题。
近日,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脾虚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指出,现代人脾虚多发,主要与四方面因素有关。
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人们开始吃得过多过饱,喜食肥甘油腻,冷热混杂。
很多上班族三餐不规律,有人为了减肥不吃早饭或午饭,有人下班后则是宵夜配小酒。
这些饮食习惯增加了脾的负担,导致脾失运化,形成脾虚。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人的思维活动由心来掌控。在五行中,火生土,火对应的是心,土对应的是脾。
思虑过重、忧愁悲伤的人,心力消耗太多,脾就会随之虚弱。
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青壮年身体劳累透支,必然耗气伤身,造成脾虚。
亚洲人肌肉力量较弱,而脾主四肢和肌肉,肌肉过劳或过逸都会影响脾。如今,人们多伏案工作,普遍缺少运动,过于安逸,阳气不升,就会导致神疲乏力、消化不良、代谢异常,是造成脾虚的重要因素。
脾虚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和调养,不仅伤气血,导致机体营养不足,免疫力下降,还会加重外邪入侵,累及五脏六腑,以及呼吸、消化、循环、生殖等系统功能。
脾虚的人多伴随肺气不足,中医认为,脾属土,肺属金。
如果脾气虚弱,脾土不能生养肺金,肺气会跟着虚弱,导致肺气不足,使人易感外邪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哮喘等。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一脏一腑,互为表里。脾若虚弱,胃必受累。
中医学研究发现,脾虚会导致一系列胃肠道疾病,如腹泻、消化不良、肠胃炎、胃肠蠕动功能失调、结直肠息肉等。
脾负责运化食物,脾健康则有助脂质代谢,脾功能失调,代谢废物处理困难,就会堆积在肝脏中,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甚至形成脂肪肝。
脾负责统筹人的气血,供养心脏。一旦脾出了问题,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心血失调,引发心律失常、心肌功能减退等心脏疾病,表现为心慌、胸闷、乏力、胸前区不适等。
肾藏先天之精,来温养脾,脾为后天之本,生气血来营养肾。
长期脾虚会牵连肾,患者常有烦热、盗汗或畏寒怕冷、手足冰凉等症状,甚至影响生长发育、生殖功能,造成女性闭经不孕或男性性功能减退。
如果发现自己有以上情况,就该怀疑脾是不是出问题了,要尽快就医排查调养。
此外,脾虚失运通过仔细观察肤色、五官、生活状态,也能加以判断,不妨对照自查。
-
脸色不好:脾虚的重要信号,由于脾虚、气血不能上荣,时间久了,就会面色萎黄、皮肤没有光泽,口唇发白、干燥。脾虚的人舌头过胖,容易与牙齿挤压形成齿痕,舌苔厚腻水滑。
-
枕头上有口水:人的口水能正常传输,帮助吞咽和消化,不会溢出口腔。但如果脾虚了,其固摄功能失调,口水不能正常传输,就会发生流口水的现象。
-
有口气:即便刷牙也无法缓解。这是由于消化不良,食物积滞在体内,逐渐滋生内热,脾胃充满盛热之气,逆气上行,就会出现口气。
晚上10点半上床,保证11点前入睡,睡前不宜做兴奋神经的事或剧烈运动,同时将手机放在卧室外,以免影响睡眠。
保证饮食多样化,以清淡平和食物为主,少吃辛辣刺激食物,不暴饮暴食,也不要吃宵夜。
脾虚的人可少食多餐,选择一些补脾益气升阳的食物,如薏米、山药、莲子、芡实、茯苓、红枣、生姜、羊肉等。
好情绪有助气血通畅,神志清明,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有烦心事找亲朋好友倾诉,或听听轻松的音乐、做喜欢的事,以转移注意力。紧张时,做做深呼吸或冥想。
中医有“以动助脾”的养生观念,运动能促进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并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日常可以选择慢跑、快走、打太极、游泳、瑜伽等运动。每天饭后休息10~30分钟,到户外散散步。
如果吃得过饱则要适当延长休息时间,饭后半小时内不能做剧烈运动。
脾喜欢温暖的环境,因此脾虚者夏季要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
如果开空调,温度不宜过低,控制在26℃左右为宜,少吃或不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冬季更要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寒。
如果通过以上方法脾虚症状没有缓解,可以遵医嘱服用有健脾功效的中药,如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四君子汤等。
选取一些有健脾功效的穴位针灸,也能达到健脾目的。比如,足三里(膝眼直下3寸处)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
日常还可以经常按揉肚脐,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消食导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