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说的“五脏五体”,各有最佳调养方法

受访专家
养皮,重在防寒

养“皮”重在养肺。肺为娇脏,与外界相通,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
-
恰逢冬季,日常养肺的关键在于避寒,衣着要保暖,容易咳嗽的人可以系条围巾,或者穿宽松一点的高领毛衣。
-
慢性咳嗽等肺气虚者,日常可按揉肺俞穴(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脊柱旁开1.5寸处)、曲池穴(屈肘成直角,肘弯横纹尽头处),每次3~5分钟,早晚各1次。

养肉,调理脾胃

当肌肉出现问题时,人体会有疼痛、僵硬、无力和震颤等症状。想要“肉”丰盈饱满,就要护好“后天之本”,注重健脾养胃。
-
中医认为“五谷为养”,平时少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多吃山药、红豆等健脾养胃、祛湿驱寒的食物。
-
同时要“以肉养肉”,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蛋、奶、豆类等。
-
日常可将手掌搓热,用掌根在神阙穴(肚脐中央)轻轻画圆,顺时针50圈,逆时针50圈,有助养脏腑、活经络、通气血。

养筋,调畅情志

肝主筋,养好肝,筋的功能自然会得到改善。
-
避免熬夜。肝藏血,要按时睡觉,避免消耗肝的气血,伤筋伤骨。
-
舒畅情志。怒伤肝,尽量保持情绪稳定,维护肝的疏泄功能。
-
日常可适当吃些酸甜口味的食物,多进行柔韧性和协调性运动,如瑜伽、太极拳。
-
大家平时可按揉阳陵泉穴(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每次3~5分钟,早晚各1次,有助激发经气、舒筋活络。
阳陵泉穴
养骨,切忌过劳

养骨是中医养生的重要一环。
-
饮食方面,注意增加钙、维生素D、磷等骨骼必需营养素的摄入,避免过多摄入高盐、高脂、高糖食物。
-
运动方面,着重选择增强骨密度和肌肉力量的项目,如散步、慢跑、游泳、深蹲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负重。
-
日常可按揉涌泉穴(脚趾蜷曲,寻找脚心凹陷处),有助滋养肝肾、补足肾气,用双手大拇指画圈按揉,或用掌心快速擦搓涌泉穴,每次3~5分钟。
涌泉穴
-
也可通过叩齿咽津补肾固肾,早起、睡前或闲坐闭目养神时,牙齿上下有节律地叩击36次,然后用舌头在口腔壁和牙齿之间,顺时针、逆时针各搅动12圈,嘴里存有津液后,鼓漱几次,然后分3次咽下。
养脉,贵在通畅

-
饮食不均衡,气血生成无源或不足,会影响血脉运行; -
久坐不动,可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
过度劳累、熬夜,耗损心血; -
长期情绪不稳定,会干扰气血运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血瘀血滞、脉象细弱无力、心脏功能受损,脉道不利,血行不畅,会导致全身脏腑功能失调。调脉护心,要养好血。
-
补心气,推荐按摩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每次3~5分钟,早晚各1次。
内关穴
-
日常适当补充富含铁和各类维生素的食物,如猪肝、菠菜、红枣、黑木耳,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以免影响气血生成。▲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