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立体的画、无声的戏---朝阳面塑

2025-02-24
浏览量:0

师徒四人面塑

 

面塑工具

 

人物面塑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指以面粉、糯米粉、油脂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通过揉、捏、搓、点、按、压等多种手工造型技艺,捏塑成各种人物、动物、山水、花草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

 

面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如果说面塑源于泥塑的话,其历史在朝阳可追溯到牛河梁红山文化时期。喀左东山嘴出土的红山女神雕像就诞生在5000多年前。另据中国考古成果,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1300多年了。据史料考证,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当时面点,有“甲胄”人物、“戏曲”人物、“孩儿鸟兽”“飞燕形状”等,可谓“奇巧百端”。那时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面塑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

 

面塑这一民间艺术在朝阳分布比较广泛,尤其在喀左、朝阳县、建平等地活跃着一批传承艺人。他们的祖辈大多是于明清时期从山西、山东、河北“闯关东”来到关外,同时把那里的面塑技艺带到朝阳。但朝阳民间面塑由于族属、地域等原因,除了带有山东、山西遗风外,又有显著的满、蒙、汉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形成了朝阳民间面塑独有的风格。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现在的朝阳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中外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朝阳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朝阳面塑经过几代人的探索与实践,在用料与技艺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建国前,面塑艺术都是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制作的师傅大多数是肩挑一副担子,一头是调制好色彩斑斓的软面团,一头是可当板凳的木箱子。摊位前总会围满了大人小孩,一个个五彩缤纷的花鸟、动物、人形在面塑匠人手中被捏得栩栩如生,摊位前的家长只要花上几个小钱,就能让孩子们手举着心爱的玩意儿欢快地离去。那时候的面塑分为可食用品和非食用品。当时由于生活十分困难,在食用品面料使用上尽量采用当地的面粉,甚至荞麦、白高粱和白苞米粉等都能派上用场。可食用品的种类多为祭祀品、礼品中的一些物件。这些面塑作品都要经过发酵、蒸熟,“发胖”后着色。形象夸张,特征明显,不仅具有圆浑朴厚的美感,而且色彩绚丽,对比强烈。非食用品一般均为观赏品,也有彩供、面灯等祭祀品。建国后,朝阳民俗艺人在继承老一辈艺人的优秀传统制作技法的同时,改良了以前的面塑作品不能长期存放的弊端,他们在原料中加入防裂的材料,再经过特别调理配置,使它变成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力的新型雕塑材料。用这种材料制作成的面塑作品,在刻画人物音容笑貌、体现人物皮肤的润泽质感、突出衣饰层次等方面,艺术效果更细腻,而且存放几十年,也不腐烂、不裂开。

 

朝阳面塑技艺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其源于生活、表现生活、服务生活。最初的面塑实际上是发面馒头(馍),用糯米粉和麦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制作面塑,和面是关键。由于面塑的流派众多,故和面的配方和手法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流派,和面的配方和手法也会因季节的变化及作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朝阳民俗艺人的经验是,捏面塑用的面是由糯米粉和白面按照一定比例掺和而成,并需要加适量的蜂蜜、甘油等,这样不容易腐裂。然后经过揉匀、调色,制成各种彩色的面。面有粘性,在捏面之前要用黄蜡润手。有时还要采用羊毛、羽毛、丝线、棉花等材料,来制作人物的胡须、头发、冠顶之类,增加面人的生动性。冬季和面的配方为:精面粉1500克、糯米粉1000克、精盐200克、防腐剂100克、香油250克。其制作手法为,将面粉、糯米粉、精盐、防腐剂放在盆中和匀,再徐徐倒入开水并用筷子搅拌,然后将面团反复揉搓,直至达到“三光”效果,即面光、手光、盆光。用手将面团压成薄片,上笼蒸约45分钟取出来,迅速将面片与香油揉和均匀,再放入塑料袋中,用毛巾裹好,放置24小时至面团上劲后,即可用各种颜色进行调色了。如果是在夏季,考虑到气温和湿度等因素,一般可适当增加面粉的比例,可将面粉增加到1700克左右,同时,防腐剂和香油的比例也应适当加大。和好的面团在冬季可保存1~2个月,夏季放在冰柜中也可保存1个月左右。取用时若感到面团发硬,可用手将其揉软,这并不影响其使用效果。

 

朝阳面塑所使用的工具极其简单,主要是拨子、梳子、篦子和剪刀。拨子有竹质的、角质的、也有树脂的,可以自己制作。表现形式主要有:插棍式,吊线式,浮雕式,微雕式等。面塑的常用技法主要有:揉、捏、揪、挑、压、搓、滚、碾、剁、拨、接、切、填补、延展等。面塑常用到的颜色有红、白、黄、蓝、黑、肉色等。面团色彩的调和是将这些带颜色的面团相互揉搓即可起到调色的作用,如肉色=白色、红色、黄色、本色,橙色=红色、黄色,紫色=红色、蓝色,棕色=红色、黑色,绿色=黄色、蓝色,灰色=白色、黑色。朝阳面塑的题材多是传统戏曲、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儿童卡通中的人物以及十二生肖和其他动物。比如刘备、关羽、张飞、福禄寿、八仙、嫦娥、哪吒、唐僧师徒、杨家将、水浒英雄、十二钗、白毛女、葫芦娃等。当然现在卡通奥特曼、变形金刚等时髦因素也会影响面塑的创作。

 

朝阳面塑是中国文化以及民间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面塑艺术作为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面塑艺术的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民俗价值。面塑是世代相传的民俗艺术,流行在我国长城内外的很多地方。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也使得面塑的品种非常丰富。“礼从宜、事从俗”,民俗活动的需要直接促进了面塑的发展,面塑也被赋予不同的吉祥含义。朝阳面塑这一民间艺术,不仅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质朴的心境,还在于它塑造的形象是符合民俗文化心理的,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成为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方式。在岁时节令风俗中朝阳面塑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人生重要节点仪式中,面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比如春节的时候,做成“莲花”和“鱼形”的面塑,表示“连年有余”;婚礼上送龙凤、鸳鸯、石榴形状的“喜饽饽”,祝愿新人生活美满、多子多福。孩子满月,外婆家送给孩子十二生肖的面圈,或者“麒麟送子”,祈求“圆满”。其实,面塑是一种民俗文化的符号,是原汁原味的乡土艺术,最容易唤起心中的乡土情感。二是审美价值。面塑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旨趣和技艺特色,其中包含了绘画、雕塑、刻印、装饰等诸多因素。面塑艺术的特点是造型完整饱满,略有夸张,手法简练、注重神气,淳朴敦厚、色彩艳丽。面塑在人物塑造方面具有一些共性:文官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武官虎背熊腰、昂首挺胸,老人老态龙钟、脊背弯曲,女性削肩细腰、亭亭玉立,儿童虎头虎脑、憨态可掬。在一组面塑中,更注重场景气氛的营造,每个人物的神情姿态个性分明,却都紧密围绕着情节,烘托主题。对动物的塑造则突出其温顺可亲、喜庆祥和的一面,而不是夸大其凶猛的生物特征。三是教育价值。面塑不仅仅是玩赏品,它更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面塑艺术以其形象传达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从而潜移默化启迪人们的智慧。人们可以通过面塑的孙悟空、猪八戒、白娘子、穆桂英、水浒英雄等形象给孩子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寓教于乐。四是经济价值。面塑是一种谋生的行当,又属于传统的手工艺,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物。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面塑这种“小玩意儿”更能显示其文化魅力。传统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很少有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不可思议的是,面塑就是在这样的普通群众手中开出美丽的花朵。

 

随着时代发展,面塑艺术的生存、传承和发展正面临冲击和挑战。由于对传统的依赖性强,传承的面太窄,消费市场逐渐萎缩,致使这一独特的民间民俗艺术日益衰弱,亟待社会有关方面给予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拯救与扶持。当然,面塑艺术依托民俗而生,也要顺应时代而变,变则活。要沿着“建立机制、组织协会、扩大宣传、普及教育、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打造品牌”的发展道路,促进面塑艺术再次走出一片辉煌的天地。(朝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供稿)

 

(来源:朝阳日报)